@Work·Trailblazers30.08.2015

Steve Jobs傳記教曉管理層甚麼?

iPhone 4 出問題的時候,Steve Jobs 曾領著讀高三的兒子去拆彈,對他說:「這兩天你學到的事情,將勝過在商學院唸兩年。你可看到,全世界最棒的人才碰到難題如何做決策。」的確,實戰經驗勝過一切,所以管理層都值得一看《Steve Jobs: A Biography》,它有如蘋果教主掀開黑衣露出肚皮,給你看看他一生的寶貴經歷。

為何蘋果出品總是只有一部主機,無法拆體?iPhone 無法更換電池,iPad 的開關掣撞壞了不能修理,只能換機。這些謎團,在《Steve Jobs: A Biography》裡有答案。這當然是 Steve Jobs的主意,除了因他本人崇尚簡約,亦因他是個完美主義者。科技網站ZDNET 編輯 Dan Farber 分析,「Steve Jobs擁有超強意志,是企業精英,也是藝術家,不希望一手創造出來的東西遭不入流的程式設計師破壞。」若有人在出品上動手腳, Steve Jobs 會視為污點,有如在畢加索名畫上塗鴉,或 Bob Dylan 歌詞遭竄改。現在產品無法拆體,用家自然無法亂搞一通或肆意改造。

在職場裡追求完美,可以嗎?

Steve Jobs 個性就是如此,無論在公在私,他都是位完美主義者,並不時自比藝術家。與老婆生小孩前,他的住所空空洞洞,只有幾件家具,一盞Louis Tiffany 燈、一張古董餐桌、一部彩色電視與影碟機,沒有梳化,沒有座椅,只有地上一張床墊,就因為他對工藝要求極高,對許多東西看不上眼。婚後裝修房子,延期 1 年才竣工,因他再三修改設計。兒子出生後半個月一直叫「Jobs 之子」,因為爸媽一直未想到好名字。Steve Jobs 的完美主義延伸到他的事業,他會帶 Mac 機設計團隊參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 Louis Tiffany玻璃展品,叫大家做 IT 產品時,要學 Tiffany 那樣炮製出傑作。

在職場上追求完美,可以是精益求精的原動力,也可能是大災難,Steve Jobs 的職業生涯曾經因此受挫。那時 Mac 機出貨一再延期,軟件未必能配合電腦運作,功能大打折扣,他要求公司投入更多資金與時間研發產品,因此與 CEO John Sculley 不和,董事會向錢看,不站他那邊,他缺乏支持,只好黯然敗走。但追求完美,又使 Steve Jobs成為本世紀的偉大發明家,領導蘋果生產 iPodiPhone iPad,革新了時代,替公司挽回頹勢。所以,根本無所謂絕對的職場法則,只有成王敗寇。

Steve Jobs傳記教曉管理層甚麼?

身為主管,如何使下屬將你的想法付諸實現?

這是一般主管每天都會遇到的問題,對力求完美的 Steve Jobs 來說,更是一大難題。主管的想法,莫說要 100% 實踐出來,可能從一開始傳達出去時已逐步走樣變質。但 Steve Jobs就是有駕馭下屬的本事,雖然,招數未必對個個管理層來說都合用。

Steve Jobs 不只口才了得,說到底其實是善於天花亂墜。下屬初研發 Mac 機,他嫌開機時間太長,不聽對方解釋就說:「開機時間快10 秒救人一命,你做不做?」然後在白板演算,若 500萬人用 Mac 機,每次開機快 10秒,每年總計可省 3 億分鐘,等於10 個人的人生!」下屬即時覺得,這真是道理,便去修改了。用同樣的手法, Steve Jobs曾推動下屬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比如用 10 天時間設計出撞磚塊遊戲!許多員工都說有如喝了迷湯,總是被他說服,老臣子Andy Hertzfeld 說:「Steve Jobs的現實扭曲力場融合了領袖魅力和修辭風格、意志不屈不撓,他為了令想法成真,急不及待將現實扭曲成心中所想。」不錯,員工稱他這種天花亂墜為「現實扭曲力場(reality distortion field)」,語出《星空奇遇記》。Steve Jobs曾下令公司雪櫃不准擺放汽水,只可放有機橙汁及紅蘿蔔汁。有員工於是印製惡作劇 T 恤,前面寫著「現實扭曲力場」,背面寫「就在我們的果汁裡!」

好聽地說,Steve Jobs擁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不好聽就是,他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甚麼真真假假,他腦裡想的就是「真實」,也沒有甚麼規則可言,他有自己的規則。與他共事的人都說,每次向 Steve Jobs推銷新想法,都會被批評得體無完膚,但也許一星期後,他會很雀躍地反推銷自己的構思,那跟一周前被彈得一文不值的構思一模一樣!而日常生活理所當然的事,例如駕車要掛車牌,他可不當一回事,超速被抄牌,下一秒就在警察面前一陣風地絕塵而去。亦因此,他創作的時候可天馬行空,不按理出牌,有膽不理同事及用家意見一意孤行。Mac 機成功後有雜誌記者問他做過哪些市場調查,他反問:「Bell 發明電話前,做過市場調查嗎?」

除了不斷發功,Steve Jobs 亦奉行微觀管理(micromanagement),經常督促下屬,逢周一與行政人員開會檢視各項目進度,並在公司推行全民問責風氣,不論職位高低。

員工能力有高低,你要怎樣管?

 Steve Jobs 來說這不是問題。自問有偉大的任務等著去做,為免節外生枝,他索性只用人才。他看待員工用二分法,世上只有天才與庸才,員工的表現只分一流與九流兩種,管理時實行精英制,庸才不會錄用,至於欣賞的人才,會想盡辦法挖過來。在 Mac 機研發團隊成立之初,想招攬鄰組的 Andy Hertzfeld,對方回覆,再過兩天,完成手上交接工作就會過去。Steve Jobs等不及,不由分說拔掉他的電腦插蘇,在寫的程式都付諸一「拔」。對於不合眼緣的人,Steve Jobs亦能狠下心腸踢出局,比如重掌蘋果後,快刀斬亂麻趕走幾乎所有董事,只留低一人,說話毫不留情:「你要我解決問題,人才就是關鍵……我沒時間當董事會的奶媽。」但 Steve Jobs也有看錯人的時候。當初力邀百事可樂的 John Sculley 加盟蘋果當 CEO,他很快就發現對方是個庸才,諷刺的是,他最後被 Sculley 趕離一手創辦的蘋果。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折騰,他多數在招兵買馬時已選對人。但被 Steve Jobs 盯上的猛將,其實也有苦自己知。蘋果早期員工 Bill Atkinson 說,在 Steve Jobs底下工作實在很不容易,在他眼裡,全天下只有神和白痴兩種人,被他捧上神壇就不能犯任何錯。「像我們,被他當神看待,但我們都知自己只是凡人,也會做錯決定,也像任何人一樣會放屁,我們都很怕哪天會被他從神壇踢下來。至於被他視為白痴的工程師,其實也很聰明,非常努力工作。」

Steve Jobs傳記教曉管理層甚麼?

當你身邊都是能幹的下屬,要如何駕馭他們?

要駕馭一班高手並不容易,傳統管理方法離不開軟硬兼施,Steve Jobs 亦然。他懂得激勵軍心,將下屬捧為最厲害的工作團隊,叫他們自比海盜,海盜就是無畏無懼,坐著小艇乘風破浪去搶劫油輪。有段時間,他的團隊甚至自製海盜旗,掛在公司屋頂讓它隨風飄揚。Steve Jobs 有這點可愛,但日常工作,他發狂罵人的時候居多。看到員工做出 95 分依然會當著全公司破口大罵,把結果彈得一文不值。單是設計一個包裝盒,他可叫設計師重做 50 次。據說員工都很怕與他一同坐升降機,怕在升降機門打開前已被炒魷。Google 與微軟提倡愉快工作環境,Steve Jobs 採用完全相反的管理手法,離奇的是,蘋果的人才流失率偏低。老將 Deborah Coleman 說:「每次開會都被 Steve Jobs 指著鼻子罵:你這混蛋!甚麼都搞砸了!似乎每小時他都會來狠狠刮我們一巴。但是能與他共事,我真覺得是全世界最幸運的人。」

Steve Jobs 也有一套理論:「多年經驗告訴我,若你擁有真正的人才,就別去縱容他們。你要對他們有所期待,不斷鞭策他們做出了不起的出品,他們始終會達成目標。我從 Mac 機團隊的老將裡看到,這些一級高手,若你容忍他們的表現只有 B 級,他們不見得會多謝你放他一馬。你可去問問這些 Mac 機研究員,他們會說,追求完美雖然辛苦,但是值得。」

並非每個管理層都有瘋狂發炮的條件,但這個本錢,Steve Jobs 有。他魄力十足,有句話說,有魄力的庸才最恐怖,還好 Steve Jobs 本身絕頂能幹,高瞻遠矚,早已為蘋果開創桌面出版領域,又預視影象時代來臨,下屬都樂於被他牽著鼻子走。他處事絕不含糊,能夠清晰傳遞心中的願景,問題是你是否能夠配合和付諸實現。重掌蘋果後,他發現公司內部混亂不堪,有十幾個版本的 Mac 機,每個版本有不同編號,一大班人堆在會議室卻沒有一個能解釋這是怎麼回事。於是,Steve Jobs 發怒了:「別再胡鬧!這簡直是瘋狂!」拿起筆就在白板上寫,蘋果以後只針對 4 個範疇做研究,「一般消費者」、「專業人士」、「桌上電腦」、「手提電腦」,每個範疇只要一款偉大的產品就夠。這令董事會震驚,認為單靠 4 款產品支撐公司未免兵行險著,員工也很反感,這意味 Steve Jobs 將要裁員。他重返蘋果第一年就遣散了 3,000 多人。但身為領袖,就是需要這般決心和視野。最終有工程師支持他,皆因他們終於看到公司發展方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架構重整後,一些出色的工程師被調配去研發 iPhone  iPad,證明當初決定正確。

Steve Jobs 首次掌權時只有 20 多歲,年少氣盛,重返蘋果依然心火盛,繼續狠話連篇,不同的是多了一份同理心。「我有時對人非常嚴厲,或者我不應這麼苛刻。我記得兒子 6 歲那年,某日他從外面回來,同一天我剛開除了一個員工。我想像那人回家告訴妻子和兒子失業了,這家人一定非常難過。這真是很難,但始終要有人做,我不得不做,我的任務就是建立一支質素優良的團隊。」

只有 Steve Jobs 可以?

總結他的管理方式,大將之風與大將之「瘋」集於一身,有如蘋果出品一樣,是自成一個系統的。傳統的管理理論將他視為例外,不主張參考。但跳出傳統,Steve Jobs 的管理手法也有著啟示。米蘭理工大學創意管理教授 Roberto Verganti 曾撰文指,Steve Jobs 的管理手法說穿了,就是為事情賦予意義,暴政之下,大方向是以人為本。對顧客來說,蘋果給 1998 年的 iMac G3 披上透明外殼與奪目顏色,象徵電腦進一步踏出辦公室而登堂入室,近年的 iPhone 更證明智能手機不只是行政人員玩意,它可以是日常社交及娛樂工具。在蘋果員工眼裡,Steve Jobs 使他們個個身懷使命,一班人組織起來站在正義一方,研發優良產品,對抗賺錢至上的微軟、GoogleIBM 等邪惡勢力。他們每周工作 90 小時,滿足老闆的吹毛求疵,無非是為了改善人類生活,在電腦史上留下註腳。

學院管理學植根於分析與工程學,Steve Jobs 只著眼於事情有沒有意義,這概念屬於另一範疇,是更籠統的文化與人文科學。他曾說:「微軟的問題是他們完全無品味,我指的是整體品味……他們幾乎沒有把文化內涵注入產品。間距恰當的字款,該來自排版與精美的書籍。」Steve Jobs 的做法是將個人經歷、視野及個性轉化為公司文化,以人為中心,管理階層都是人。故此不難理解,為何一傳出他病危的消息,蘋果會股價波動,為何輿論會說,沒有 Steve Jobs 的蘋果或會大不如前。這對於打工仔也有啟示:假如並非在制度極完善的大企業打工,找個了解自己作風和願景的老闆也相當重要。

Text: Iris Ip
Photo: Eddie T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