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People·Business Women16.05.2016

Edith Law羅可欣 本土時裝革命者

從祖父那輩開始,羅可欣(Edith)的家族為香港製衣業奠定了重要基礎。後來紡織業漸趨成熟,經歷了製造業的黃金年代,到這30年間工廠紛紛北遷,香港時裝業還剩下甚麼?Edith以堅毅的語氣說:「香港時裝的設計軟實力其實絕不可忽視。」繼往開來的故事,從來都這麼引人入勝。

羅可欣(Edith Law) Fashion Farm Foundation 主席,為Bossini已故創辦人羅定邦孫女,大學畢業於工程學系,後負笈美國修讀管理碩士。在投資銀行工作達7年,2004年與胞妹羅可旋創辦女裝品牌ZTAMPZ及bread n butter,被譽為本港「針織女王」。2012年聯同一群志同道合的業界朋友成立非牟利機構Fashion Farm Foundation(FFF),為本地年青時裝設計師提供創意和交流平台,在推動本港時裝設計方面不遺餘力。
Edith Law羅可欣  本土時裝革命者說不到三四句便指自己很喜歡接受挑戰,Edith在大學主修工程學系全是自己的決定,她說:「很多人認為女性對理工的掌握一定能力較遜,但我覺得要試試看才知道箇中一二。」畢業後沒有馬上回流從事與家族相關的生意,反而留了在美國投身投資銀行,「一畢業的工作就可以接觸不同的人,確實令我大開眼界,當時的工作要理解各行各業的難題、機會和定位,還要多方面分析各方數據,是很好的訓練。」家族以製衣生意起家,Edith多少也遺傳了家族的營商基因,對開創自己的實業躍躍欲試。「我在投行擔當的角色是經常要挑剔企業的經營問題,要知道批評容易、實踐困難,我一直希望試試當上他們的角色,切實了解管理層的工作。」

卸下投行的光環,在沒有實際經驗下赤手空拳走上商場,與胞妹一起由零開始創造屬於自己的女裝品牌。雖說有家人的強大後盾,但她從沒寄望日子會變得容易,反之換了環境,「捱法」不同了。「在投行工作時要十分努力不斷做,經常要捱更抵夜到凌晨;到自己創業後,甚麼都要一腳踢處理,從到貨倉、驗貨、上架,每個細節也要一絲不苟,吃了很多苦頭。」在很多人眼中,出身自紡織世家,輾轉在這行業打滾是自然不過的事。「家庭背景令我對時裝業的認識加深了,這個comparative advantage會令我打算創業時首先會考慮這行業。從投行到開時裝集團,每個決定也經過深思熟慮,當中經過很多掙扎和溝通。」 Edith Law羅可欣  本土時裝革命者推動香港時裝工業

在時裝工業久了,Edith發現了香港設計師在國際上認受度不足的問題,同時業界也有共識要扶助本土設計。「在巴黎或紐約的時裝周上常見到這些大城市能夠凝聚當地的設計人才,我便想要是在香港,又可以怎樣推行?」非牟利機構Fashion Farm Foundation(FFF)就在這前提下於2012年誕生。「香港的創意工業沉寂了太久,我們相信以NGO的形式可以推動整個文化,長遠說對整體經濟效益也有
幫助。」

在美國工作時,她認識到當地很多出色的製衣技工都是當年隨移民潮遷往美國的猶太人,到今日他們也成功轉型發展了自己的品牌。論歷史背景,香港的情況相若。她指50年前上海的資金和裁縫技術在香港發展蓬勃,為相關專業的手藝和知識建立了重要基石。「現在香港的經濟發展穩健,既然我們有充裕的條件,按理是足夠支援中小型品牌成長。FFF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個平台,令精英們可以聚首一堂,互相交換想法和經驗,合力推廣香港設計。」

「我當年在美國矽谷唸書,見識到有謀之士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間開創garage business,也明白要他們碰撞出新想法,合適的土壤相當重要。」借用共用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的概念,Edith將荔枝角一棟工廈內的10,000平方尺辦公空間以廉價租金租給創意工作者,鼓勵他們多作交流。「空間雖然開放,卻沒有出現抄襲的情況,畢竟這裡的朋友想法理念都很相近。」 Edith Law羅可欣  本土時裝革命者對本土設計投放無限信心

解決了昂貴的租金問題,機構也搜羅多方機會,為新晉設計師作軟件支援,包括搞分享會、安排傳媒訪問、參加國際時裝周等。「NGO的資源很有限,經常需要找外援,但大家目標理念一致,發展出來的關係已不再局限於生意往來,而是交心夥伴,希望齊心搞好香港的時裝業。」在過去兩年有份參與推動本土設計,Edith樂見支持者愈來愈多,香港設計師在國際舞台上開始嶄露頭角,她相信FFF發揮了催化作用,更開始帶來雪球效應。

然而,這條路大家都知一點也不平坦,例如急促冒起的K-Fashion和植根在我們日常生活的fast fashion,都是香港設計的勁敵,對此Edith從容面對,「韓國時裝其實未有很強烈的風格,對比我們有國際化背景的優勢,香港時裝的款式亦較多元化;反正亞洲那麼大,我認為大家是可以共融互存。至於消費者的購物行為,我們也知道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唯有繼續努力賺取更多肯定,就像素食比正常餐飲貴價,但經推廣後現在有愈來愈多人會選擇吃素,他們只要試了便知有多好。」話語間顯露了她對香港設計師的無比信心:要是作為香港人也不支持香港設計,總說不過去吧?

女強人的方程式

對於工作,她很享受自己對社會所作的貢獻,縱使育有兩個小孩,要兼顧兩者的她坦言心態像打兩份工。「也許慣於分析,我衡量每個決定時總希望從中獲得最多,我選擇同時照顧事業和家庭,兩邊也要做到最盡,就像經過一條最大化的方程式計算過般;在運算過程中我會將所以細項都納入其中,盡量要發揮最大效率。」

人生每步也算得如此精準,出奇地她沒有放同一套標準在小孩身上。「兒子和女兒現在分別是9歲和6歲,我對他們也挺高要求,希望他們會建立出良好品格,成為負責任的人;但很多方面我也選擇放手給空間他們探索和成長,在理性以外讓好玩的創意調和也很重要,這是我從工作中學會的。」

Quote:
我在投行擔當的角色是 經常要挑剔企業的經營問題, 要知道批評容易、實踐困難, 我一直希望試試當上他們的角色, 切實了解管理層的工作。

空間雖然開放, 卻沒有出現抄襲的情況, 畢竟這裡的朋友 想法理念都很相近。

Text: Alice Liang
Photo: Tsang Pak Ki & Courtesy of interview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