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Work·Trailblazers03.05.2024

心無妄思 默而成之 | 巫墨筆歡 Katrina Mo 以書畫承傳「無用」價值

書畫創作可說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從我們小學時期讀的古代甲骨文,到宋代的楷書、元代的花鳥畫。中國書畫的創作題材往往融合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情懷,透過筆墨,古人不單將故事、哲理和文化意涵代代相傳,隱存每幅作品之間的豐富傳統,更值得人們細意考究,亦令它不僅成為一種藝術創作媒介,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了人對藝術、自然和人文的獨特理解和追求。這次與本地書畫家「巫墨筆歡」(Katrina Mo)對談,順理成章邀請她即席揮毫。遠看她的書畫創作簡樸無華,近距離觀賞她揮筆,由磨墨到揮筆到蓋印,她有如進入了另一個空間般,整個過程的專注,筆劃與線條之間的節奏感,更顯藝術家的功力。其實書畫並不僅存於歷史,Katrina正積極以創新的手法,傳承並推動中國書畫藝術的發展,使之與現代社會融合接軌,為人們帶來新的視角和體驗。

Text: Goosie Lam
Photo: Raymond Chan
Special thanks to 集古齋 for the best locations

書畫創作帶動心流

活於這世代,生活離不開工作,營營役役間,Katrina想找點精神寄託,便開始接觸書法。在一幅幅書畫之間,她不單發現傳統對美的觀感,更找到古人的生活智慧。她開始以「巫墨筆歡」的名號創作書畫。「取這個名字,因為自己的姓氏,『巫墨筆歡』既融合了我的身份,還加入了廣東話的『食字』元素,當然也表達了我對書畫藝術的熱愛。」Katrina續道,名字背後亦蘊含她對藝術的意義和價值觀。「我覺得人若長時間停留在同樣的生活模式之中,就難以看到更多其他可能性。練習書法的初衷,確是想為精神找寄託,然而當我真正開始投入創作,才發現書畫讓我可以完全投入當下,體驗心流的過程更是療癒心靈。」

alt not available

Katrina最初僅因生活乏味而想為精神找寄託,便開始在自己的睡房中開始作畫,在無妄思且默默努力下,今天更成為了書畫老師,希望藉此教育技巧以外的價值觀。

在學習中國書畫的路上,Katrina看到自己一天一天進步,這激發她進一步鑽研傳統文化,並開始深入了解國畫。在寫書畫的過程中,她總是秉持著「無用之美」的態度,也就是不為達到某種目的而作畫。美,是無用的。書畫作品美觀與否並不重要,更重要是專注投入,將每一筆寫得淋漓盡致,她指唯有這樣的隨心態度,才能感受創作沿途盡興玩味的體驗。「在寫書法的過程中,我找到一片讓我可以獨處的天地,更讓我體驗心流的美好。」順著無用之美的理念,Katrina創立了「無默齋」,並以「心無妄思 默而成之」為學習態度,讓學生一起感受那份隨心、無用的美。

Kartina指,「無默齋」的名字源於「心無妄思 默而成之」的古人學習態度,當中傳達的信念是指唯有透過實踐與行動,我們才能真正獲得成果和進步,進一步強調實踐的力量大於僅僅擁有知識。練習書法的有趣之處,是即使出自同一人手筆,亦難以創作出兩張一樣的手寫作品。正如Katrina所說,實踐大於理論的學習態度,一日未下筆,都無法預知筆尖接觸宣紙後,墨汁會如何走向。「人生的道路對我而言,並不如在一幅展開的地圖般清晰,我們需要確切踏出第一步,才會看見小路上逐漸明媚的燈光指引,意思是,我們唯有真正出發了,才能調整目標及方向。心無妄思,就是要心無旁騖,不帶功利及執著的心,自律、專注做好眼前每一件小事,踏出每一小步。默而成之,則指默默地付出努力,將空談化作實際行動,最終果實自自然然會在適當的時候長出來。」Katrina一直提倡價值導向的傳統文化及藝術教育,她希望透過「無默齋」進行傳統文化及藝術教育,培養人們發現美,以及感受美的能力。

alt not available

「無默齋」的名字源於「心無妄思 默而成之」的古人學習態度,而這句亦是Katrina的座右銘,強調實踐的力量大於僅僅擁有知識,透過實踐與行動才能獲得成果和進步。

欠缺慢活能耐 不享受自然不快樂

除了創作與教育,Katrina更加入好藝藝術基金會(Arts for Good Foundation)擔任總監,以自身的經驗與學習方法,提升學習者的專注自律和滋養能量,並藉著過程帶出美的本質,然後將這概念實踐在日常生活當中。Katrina指,將藝術融入生活,因為生活正是一種藝術,沒有一套正確答案。「我們藉著古人的傳統文化來修練自己,所以我強調自己的理念,是實行價值導向的藝術教育,因為只有享受過程,達成目標的過程才是水到渠成的事。」

Katrina 續指,我們的生活節奏之所以如此急促,源於我們把工作的思維帶到生活之中。人類有著求進的本性,然而隨著科技進步,我們愈見吹毛求疵,常歌頌multi-tasking,讚揚那些能同時處理多項任務的能力或行為,久而久之,這種速成的思想亦成為了生活。「這世代的人就是缺少了慢下來的勇氣,也沒有放慢步調學習的能耐。」然而在處理不同任務時,注意力難免分散,而每次於任務之間切換,亦消耗時間與精力,結果反而降低工作效率,增加錯誤的機率。「害怕缺失,讓我們將工作的緊張思維與步伐,套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當你只懂得將目光聚焦於某個不確定的節點上,那便注定你永遠不能真正享受生活,不享受就自然不快樂,不快樂時事情就自然做不好,事情做不好,就難以達到理想終點。」Katrina指價值導向的藝術教育重在過程,而非強調知識、技巧、技術,並透過親身體驗與實踐,一點一滴學習傳統文化及生活審美。

alt not available

本地書畫家Katrina Mo以「巫墨筆歡」之名於社交平台上分享創作,並創立「無默齋」,希望藉著書畫進行價值導向的藝術教育。

發掘潛能 過有選擇的人生

藝術創作不如工廠生產,過程走向無法計算,更沒有既定方程式;成品沒有對錯準則,亦不能量化,卻充滿著無法預期的驚喜。而人類的藝術創造力,更是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一環。「尤其對於那些以效率為先或是重覆性的工作,將由機械與人工智能取代。因為人工智能,我們對工作亦會有全新的定義,興趣和工作的界線會變更模糊甚至重疊起來。我相信在我們這一代的不久將來,AI將繼續朝著這方向發展,而作為人類,我們應更專注培育創造力。」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事無完美,事情總有其優缺兩面,正因著事情的不完美,讓我們更珍惜美的一面,理解箇中的價值,並於當中尋求平衡和妥協。「我覺得即使對某件事情再熱愛,也總會遇上不喜歡的部分,而只要熱愛的部分佔比超過51%,這件事就值得繼續去做了。時下一代常說要及時行樂,然而及時行樂卻並不在他們的選項之列,並非每個人都有及時行樂的條件。而且在自由無度的縱情享樂裡,快樂的邊際效益只會逐漸遞減。相對於追求即時滿足,我更重視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更佳的體驗。透過不斷嘗試新事物,發掘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領域,並在其中深入研究,再培養出高於自己平均水平的能力,只有這樣的努力付出,你的人生才有選項,你才擁有選擇的自主權,或是選擇及時行樂,或是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權利。而沒有選擇的人生,是不得不做某件事;當我們有了選擇的能力時,我們的人生不再為做而做,而是能夠追求我們真正想做的事情。」

alt not available

2022年疫情期間,Katrina曾於中環PMQ舉辦「無用之美文墨展」,她坦言比較擅長與自己相處,展覽期間避免主動與人交談,後來發現與社交平台上的追隨者作真正互動交流,能為作品增添不同層次意味,就如發掘到最珍貴的寶藏。

個展中覓珍貴寶藏

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認為,美是一種無私、純粹的主觀體驗,它不受任何概念或目的限制,也不受個人慾望、利益或任何外在因素的干擾。Katrina秉持「無用之美」的態度亦異曲同工。2022年,她於中環PMQ首次舉辦展覽,並以「無用之美文墨展」為題,強調非以功利,非目的性為「美」,享受人生的過程是一種生活哲學。

提起這個於疫情期間舉行的展覽,Katrina指最大得著是能與社交平台上的「追隨者」有真正的互動接觸。「老實說,我骨子裡是有社交恐懼的,我比較擅長與自己相處,所以最初辦展覽,我每天也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即使在展場內,我也盡量避免主動與人交談。後來我發現,我在社交媒體上的追隨者真的會不計功利目的,山長水遠跑來支持我。那我就更明白到社交平台上的追隨者、點讚數字等,通通都是虛無的。主動上前與我交流的參觀者,數量當然無法與虛擬世界的數字相比,然而即使透過短暫的交流,也為我的作品增添了不同層次,這絕對是我在展覽中發掘到最珍貴的寶藏。」

alt not available

「心無妄思」強調專注、心無旁鶩。訪問當日我們特意邀請Katrina即席揮毫,當她坐在案前一刻,馬上專注如進入另一個境界。

Katrina指,即使同一幅畫作,在不同人的眼中亦會有不同的解讀方法。「同一個細節,每個人理解的空間亦不一樣。與參觀者對談,除了解他們對作品的看法,亦為作品增添更豐富深長的意味,我亦會從中找到未來作品的定位。我覺得觀者在解讀作品的過程,就如一面鏡,將每個人的內涵修養反映出來,你的修養如何,你的演繹就如何,說到底,藝術沒有所謂對與錯,任何演繹也只是當下心境清晰的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