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Work·Trailblazers26.04.2024

創香港畫廊協會 團結藝壇 | 梁徐錦熹博士帶領本地畫廊與世界接軌

承接這藝術專題首篇關於Art Basel Hong Kong 的訪問,提到疫情期間,香港藝術圈變得更密切,本土藝術圈亦在期間以本土化發展更快更廣闊;用這個說法去引入Henrietta 的訪問也發現十分之密切—梁徐錦熹博士(Dr. Henrietta Tsui-Leung,Henrietta)除了是本地畫廊Galerie Ora-Ora(下簡稱為OO)的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外,另一個角色是香港畫廊協會(HKAGA)的聯合創辦人:當年成立這個目的正是團結本地各大小畫廊,面對Art Basel 面對更多國際級blue-chip 畫廊進駐,Henrietta 有感與其戰戰兢兢又害怕被強大的波浪所淹沒,倒不如大家先連結起來,互相支持,再研究如何跟new players 合作及接軌。到底這十多年來,本地畫廊如何發展? Art Basel 對本地畫廊及藝術家有甚麼影響?畫廊協會又對香港畫廊這個community、以至整個藝術生態起了怎樣的作用?

Text: Jaz Kong
Photo: Sze Chuen(部分圖片由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提供)

遊走中上環,商業畫廊林立,有軒字輩的上一代畫廊,有屹立香港十多二十年的,也有這幾年間出現的新世代、甚至是比較「潮」的一些畫廊,但在香港辦商業畫廊到底是一件怎樣的事?近年,大館成為了文藝活動的集中地,亦吸引了多家本地及國際畫廊進駐,其中就包括有十八年歷史的Galerie Ora-Ora—創立於2006 年,OO 由Henrietta 跟丈夫一同創立,毅然放棄銀行的穩定高薪厚職去追逐兒時夢想(小時候的Henrieta 曾想向藝術家之路發展,更學過水墨、油畫、素描等,現在亦是書畫及水墨藝術家徐沛之老師的學生)而開展OO 之旅,「當年的第一、二個訪問也是《旭茉JESSICA》跟我做的!」無他,Henrietta 的這個舉動也算是有膽識的,畢竟當年還未有金融海嘯,莫說是Art Basel Hong Kong,就連Art HK 也是於2008 年才開始第一屆;一轉眼來到今年,再講這段歷史的時候,作為虔誠基督徒的Henrietta 認為神為她早已鋪好這條路,「本身『ora』這個字在意大利文中有『時代』(era)的意思,logo 的設計就是從過去發展到另一個時代的意思;後來在一次活動 中,有參加者告訴我們說,原來此字在拉丁文中亦有『to pray』的意思。」但OO 的成功不只是神蹟,由第一位簽下的藝術家劉德維開始,OO 都帶領過多位本地及內地的藝術家躍升到國際畫廊及舞台,其中一位要數年輕本地多媒體藝術家Carla Chan 卡娜,相信有留意護膚品牌La Prairie 的藝術計劃的話都不會對這個名字陌生,2021至22 年這兩年間他們就合作無間,在大館、Art Basel 等展出兩者合作的不同作品,「卡娜是跟我們開始成名的!她做media art 都有獨特的創意,以往就有個kinetic art 的系列,用黑色的打印機碳粉灑上畫紙,再於畫紙下用攝石將碳粉引導到landscape 作品。」作為以新水墨為專長的畫廊,OO 旗下的藝術家如章燕紫、彭劍等讓大家意想不到的水墨藝術家更是各大畫展及拍賣的寵兒。

alt not available

Henrietta 曾帶著藝術家作品到處參加藝術展覽,包括2023 年的ASIA NOW - Paris Asian Art Fair 及首爾的KIAF。

由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

能夠有此成績,Henrietta 亦歸功ABHK,「其實我們也是一個比較典型的香港例子,彰顯了ABHK 到底如何讓更多人認識香港、亞洲的藝術家,給予了我們這個機會;即使時至今日,ABHK 仍然有這個影響力,而它的功勞暫時而言仍是無可取替的。」ABHK於2013 年第一次舉辦,倒帶看一看,發現原來香港畫廊協會(HKAGA)是於2012 年開始的,「當時我覺得香港的畫廊好散,需要的是一把聲音,要集結而成為一把聲音;Karin Weber 聽到這個說法之後好認真地討論,然後我們就決定積極找參與的畫廊。」開始的時候,協會已有六十多間畫廊,founding board 都有十幾間,真的好厲害。「需要可以發聲是很重要的,當年國際畫廊來香港之前我收到不少向我問地產及投資意見的電話,問畫廊的空間買還是租比較好,要幾多錢等等;所以我就跟本地的畫廊朋友說,『唔掂喎!國際畫廊連價錢都問得這麼詳細,是認真要來香港了。Gagosian 要來香港,那我們該怎麼辦?我們該用怎樣的心態去面對?有人覺得要多點保障香港畫廊的權益,我不反對的,但別人資源、關係網絡多,這個格局下,我相信是要去embrace 他們的。」

alt not available

Carla Chan 卡娜是其中一位由Ora-Ora 躍升到國際舞台的媒體藝術家,圖為2018 年於Ora-Ora 舉辦的個展,以碳粉及攝石創作。(由Ora-Ora 提供)

HKAGA 還是新成立階段,沒想到有人知道他們在做甚麼、可以做甚麼,順理成章,Henrietta 抱着宣揚「art is a lifestyle」的信念,加上成立前的幾年開始豁免紅酒稅,Henrietta 就於善慶街的畫廊舊址舉辦不同的community 活動如品酒會等,去維繫藝術界及各間畫廊;加上除了visual art 之外,藝術還包括多個範疇,因此也有跟不同的機構如香港芭蕾舞團合作,去「create art is a lifestyle」。「上一輩的軒字派畫廊的風氣是一家舉辦展覽的話,另一家會避嫌而不會到場的;但發展至今,畫廊之間經常到大家的地方『踩場』,做朋友更一起做生意,總比起個人或單一畫廊所建立到的人脈要闊很多。」但最重要的,是Henrietta 成立前提到的「voice」,「舉個例說,若然大家一同到外地參展而受到不合理對待,是可以透過HKAGA 的名義發信發聲的。」偶像也有後援會,畫廊也可以有這個力量。

alt not available

香港藝術界的未來

在OO 成立的十八年來,Henrietta 一直貫徹勇氣可嘉的精神,創出一個又一個的wow。當年作為ABHK 第一家展示NFT 的畫 廊,2023 年更宣布代表「新」的藝術家—AI 藝術家Genesis Kai,是一名新星智人(Nova Sapien),其pseudo twin 則是媒體藝術家Ming Shiu,她認為Genesis 是從自己演化並延伸而來的,由人類智能遇上人類觸覺而成;作品於Asia Now Paris Art Fair 及Digital Art Fair 等展覽都非常受歡迎;對於這位藝術家,即使身經百戰的Henrietta 也直言「很難!」但這正好反映Henrietta 對藝術的未來的看法,「其實甚麼是藝術?我的兒子在九、十歲的時候在Minecraft為我建了一個海上的博物館,因為我一直都覺得畫廊太細,這個博物館要花很多心思去建(有熟悉的玩家就會知道工序有多繁複),例如搭了小艇到島上後,要炸了樓梯才會見到博物館的接待處,然後就會見到多個系列的藝術品及畫作—這又是否藝術?」對於香港年輕藝術家,Henrietta 是有希望的,至少在技巧上都穩打穩紮,「香港也有不少impressive、有話要說的學生的,好記得有一次在我擔任「香港傑出學生藝術家獎」(OSA Award) 的評審時,有一位學生雙手到手臀全都紮滿了橡筋,這個就是他的artwork—就是這樣去表達作為一個學生所面對的壓力。」

alt not available

Genesis Kai 及Henry Chu 乃2023 年簽下的新藝術家,Henry Chu 為香港著名設計師及多媒體藝術家,而Genesis Kai 的AI 藝術作品,在展出時甚具挑戰。圖為兩位藝術家參與Digital Art Fair 的展覽圖片。(由Ora-Ora 提供)

雖然Henrietta 已不再是HKAGA 的會長,但對於協會可以如何互相照顧、繼而將香港這個繁華的藝術風氣延伸到大眾這件事是仍有願景的,「當年HKAGA 是第一個得到藝發局資助的商會,雖然現在已經沒有,但在政府舉辦的不同文化活動、或者是每區的藝術活動,又是否可以更緊密跟畫廊合作?至少不要跳過畫廊找藝術家,舉個例說,你找陳慧林表演也不能跳過金牌經理人吧!」HKAGA 每屆的目標都有所不同,成立的時候着重建立藝術社群,但Henrietta也形容現時是一個「五餅二魚」的艱難時期,畫廊最重要是保命保本,因此更需要團結一把聲音,有資源才可在藝術界的不同範疇繼續成長,「這麼多年來都有不少art talent 來到香港,藝術家、作家、保育專家等,全部都很重要;但不少人都轉到韓國等地,其他藝術市場也在快速成長。」因此,要保持競爭力,也要畫廊、協會、政府、博物館、藏家、藝術家等每個崗位互相配合,帶領香港藝術界走進新時代。

alt not avail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