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AI科技打造網上心理諮詢平台 | Just A Moment創辦人 潘凱琳 Karen Poon
美國著名說唱歌手Nas在其名曲《Just A Moment》中問道:
「Can we please have a moment of silence?
Can we please have a moment of peace?
And can we please have a moment of truth?
And can we please have a moment to mourn?
Can we please have a moment for children?」
Just A Moment(JAM)「等一等」 也是本地年輕創業家潘凱琳(Karen)創造的AI技術心理諮詢平台,她娓娓道來這句「Just A Moment」有著奇妙的療癒力量,更曾經拯救過她幾位罹患抑鬱症、甚至有自殺傾向的好朋友。
Text: Jennifer Lau Photo: Raymond Chan Special thanks: Cyberport
香港的生活節奏很急促,Karen減慢了講話的速度,講述選擇Just A Moment這個名字,既是提醒大眾,也提醒自己,大家情緒爆發前,請先「等一等」!「我的成長過程中,有認識過幾位罹患抑鬱症的朋友,他們甚至曾經想過自殺,那時我仍未修讀心理學課程,但嘗試去關心他們,跟他們傾談,就是叫他們等一等:take a breath、take a break,冷靜下來,慢下來,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的Karen,選讀心理學多少跟她喜歡跟人聊天、很多朋友喜歡向她傾訴有關。大學時期的Karen曾於暑假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觀摩新加坡初創及社會初創的計劃,又曾去英國劍橋大學參加一個創業營,看了更多創新創業的概念,也參加了一些有關產品設計技術的課程。
早於2018年,Karen已萌生推出網上心理輔導服務的念頭,並進行多個市場調查,惟當時市場並未普及。然而,疫情的出現讓網上心理輔導的需求增加,「患有心理問題的人會擔心被人標籤,若然我出現壓力,既要打電話預約求診時間,又要親身去求醫,不太方便。疫情下,很多人都懂得用Zoom等線上會議功能,我想到可以提供網上一對一看診服務,可以接觸到更多人,讓患者較容易踏出尋找幫助的第一步。」
藉AI令患者踏出第一步
曾經看過不少電影都有講述未來電腦可以變成心靈伴侶,Karen嘆口氣說,現時新科技仍有許多令人憂心的地方:「用AI進行心理治療是我們最初的構思,但當時未有現在流行的ChatGPT,相關技術亦未成熟,難以做出非常擬人和高度客製化的回應。而且,情緒困擾的議題比較敏感,我們問過多位專家和教授的意見,最大問題是『可信賴程度』(liability),患者跟AI表達負面情緒,而電腦回應了一些負面的說話,可能會出現更壞的後果。初時我們很詳細地考慮過這方面的技術,但後來擔心效果未如理想,所以就暫時擱下。」她指出,目前來說AI在心理健康的問題上有很多應用空間,現在最大擔憂是個人私隱的問題,醫院、病人雙方面都會擔心,因不知AI的資料會被怎樣儲存及使用而卻步,這個情況就很令人擔憂,可能需要政策推進及立法保障,才能令這方面的科技應用發展得更快,令更多人受益,「個人認為在體察病狀及計劃治療進程上,AI會有更大的幫助,可以輔助人類在判斷病情、構想治療、幫助康復等方面發揮作用。」
「心理治療到底是講求人與人的關係,高科技在未來亦有其重要性,AI主要協助行政工作,或者輔助治療師,但無法代替人。AI可以作一個資料分析和宏觀的角度,幫助治療師作出情況判斷,我們亦有項目是透過用家回答一些問題,AI幫助分析其需要,也是一件好事,但我認為難以代替人作出判斷,比較屬於輔助性質。」Karen笑說團隊已構想很多未來大計:「例如一些可以互動的應用程式,在跟醫生或心理治療師傾談以外,這些應用程式可以在日常生活習慣上對患者作出提醒,例如準時吃藥、生活作息等等,還有在心態上給予紓緩的指導,也會有很大的幫助。這種治療被稱為『此刻生態介入』(Ecological Momentary Intervention, EMI),將精神健康的相關治療,透過手機延伸至日常生活中。」落戶於數碼港的Just A Moment現已透過社聯跟一些NGO建立了關係,計劃聯合申請資助去研發應用程式來提供EMI治療。
女性在心理治療工作上的優勢
Just A Moment網站上的治療師以女性為主,Karen也坦言心理治療方面,女性是有一定優勢:「女性特別擅長談話,表達上也會溫柔細心一些,不過也有一些客人特別要找男性輔導員,因為覺得男性比較理性。」她提到高科技行業中,女性已經不再是少數,「我覺得高科技行業中,男女差別不大。從前人們認為男性在數理較強,我的數學成績一直平平,有一年為了超越另一位同學,考試前努力研讀過去的考卷,結果真的給我由本來不合格變成考獲全班第4名,我認為女性不要在心理上給自己設限!」
Just A Moment的每位治療師分別專長於壓力問題、成長問題、情緒管理、職場問題、戀愛困擾、人際關係、家庭關係、性困擾,好奇香港的心理治療普遍較少關注「性困擾」這方面的問題?Karen認真地說,其實身邊不少人會受到性問題困擾,亦是最難以宣之於口的,像婚姻上的性困擾、青少年的性問題、性別議題等。「我在心理學上讀過這方面,也認識不少LGBT群體,近年性少眾更引起了社會上的關注,這方面很值得重視。有不少客戶諮詢性困擾、性傾向、同性戀情的問題,網上治療讓患者可以更容易講出口,以更有安全感的方式先跟自己信任的治療師傾談,與治療師建立更多信任後,有需要的話更可以再進一步轉換為面對面服務。」今年6月是Pride Month,Karen也有受企業邀請出席講座,講解LGBT+群體的心理健康、他們在社會和職場上常遇到的挑戰,以及Just A Moment的相關治療及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