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 2018-王麗萍
出生軍人之家的王麗萍,學過京劇,跳過芭蕾,去過雜技團,也學過越劇、二胡、小提琴,連揚琴都學過,最後卻成長為一個文學家,這與她敏感而善於觀察的個性,以及愛好文學的母親息息相關,她亦坦言母親給她極大的影響。母親是個極其溫和的語文老師,大部分工資都用來給孩子們訂雜誌,家裡床頭床尾都是書;父親一有文藝演出的票子就帶孩子們去看戲、看電影,藝術薰陶下,王麗萍自然而然地喜歡上看書寫作。
來源生活
小小年紀的她就表現出寫作天賦,初中作文不僅獲得省二等獎,還被編入書中。從此王麗萍有了清晰的理想,將來她要成為一個作家。
在部隊呆了14年,是王麗萍人生的又一個轉捩點,一面工作,一面學習,她始終沒有放棄文學愛好,之後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南京政治學院新聞系,從此開始真正與文字打交道的生涯。「我的人生經歷其實亦算豐富,當過多年的兵,後來做記者編輯、主持人、作家……每種經歷其實都是一種生活的積累,也為自己的寫作打下基礎。」
身邊的人和事是王麗萍的靈感來源,所以素材源源不斷,她保持了幾乎一年一部的高產,「最大的困難是怎樣把這些一地雞毛的瑣事完美結合,變成戲劇矛盾衝突來表達給觀眾。」遇到瓶頸的時候,王麗萍會找身邊各行各業的朋友傾訴,把想寫的故事告訴他們,從他們的角度看故事是否合理。「說著說著,靈感有時候就來了。創作和工作困難是正常的,沒有不勞而獲,不付出努力就能得到的。」從生活中吸取營養,她常用的口頭禪就是「這個好啊,我要記下來當台詞」,聽到能觸動她的話,她會把它們記下來,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因為親切貼地更受大家歡迎,很多幽默的語句都成為大家常用的金句。
突破而不是重複
劇本創作比一般意義上的寫作更艱難,王麗萍說幾乎每部作品都會遇到困難,「涉及現實題材,每部長達20、30集,450萬的文字,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對她而言,因為寫字太多,手寫得有點變形,電腦使用多了導致頸椎不好,睡眠不好等都不是最大問題,「更大的困難是創作中怎樣突破自己,不要重複自己。一直堅持寫身邊的小人物,樸素人生,是因為內心還有熱情,還有衝動,如果厭倦了,不喜歡這些人物了,就會寫不下去。現在還有衝動,有塑造新人物的思考。」
創作不孤獨
王麗萍習慣將自己要寫的人物先想好,將他們的名字和關係、前世今生都列出來,放在書桌上,然後對著他們創作,看著這些人物通過文字一點點呈現,一點點鮮活,內心充實而快樂。「成功的定義會改變,年輕時候希望被認知,獲得更多獎項,隨著年齡增長,看得通透一點,被觀眾認可就是最大的快樂。」網路時代批評與讚譽要直接得多,評論可以在影片播出同時就鋪天蓋地「心態要輕鬆,能接受包括讚美評判,其實每次拍完自己都會覺得不夠好,有遺憾的地方。」
她的作品愈來愈多走向世界,《媳婦的美好時代》獲得多個獎項,捧紅了好幾位藝人,更成為首部進入非洲的電視劇,有一億非洲觀眾收看該劇。「很高興能有自己的風格,作品翻譯成幾國語言,帶到非洲歐洲等,讓不同膚色國家能夠瞭解最生動最真實的中國。」《生活啟示錄》亦走進黎巴嫩,蒙古國等多個國家,在蒙古更是收視率第一。
她組織舉辦了上海影視沙龍,邀請國內外很多有影響力的編劇作家等一起溝通,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令大家收穫很大,還參加了韓國、日本等編劇研討會,亦到意大利、英國愛丁堡等地做演講。「能將中國的發展,文化介紹更多人知道,很驕傲,今年5月將會探討 《中國海派電視劇的回顧與展望》。能夠用自己的能量和熱情去感染很多人,很有意義。」
將美好進行到底
與她的作品溫情滿滿一樣,王麗萍也是善良溫和又爽快的人,她默默的參與公益事業,對身邊的人和事充滿感恩。「編劇本來就是幕後工作者,你的作品,需要一個團隊,包括導演、演員、製作等等才能夠完整的呈現出立體畫面來。」
她懂得欣賞生活中的美,也善於感受這些美好。她還喜歡旅遊,放鬆身心的同時,亦可搜集更多素材。她的家溫馨而幸福,先生魯書潮亦是作家,當初兩人就因投稿審稿而認識,更互相欣賞;她亦會改變自己喜歡晚上寫作的習慣,用更多時間照顧、陪伴家人;女兒莎莎與她站在一起像姐妹,相處亦像朋友。如今女兒走上青年導演的道路,也參與一些劇碼的演出,王麗萍尊重女兒的選擇,「家庭氛圍很好,不管誰出國出差都會給家人寄明信片,分享感受。」
Text: Yolanda Qin
Video Editing: Matt C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