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People13.02.2025

以人性化創新科技革新醫療服務 | TikCare創辦人 賴堃瑜 Cathryn Lai

醫護人手不足、醫療資源緊絀等問題迫在眉睫,令全球醫療行業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有社會創業家就希望利用尖端的人工智能科技協助醫療機構作出更適切的資源分配,從而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在香港土生土長的賴堃瑜(Cathryn)創辦醫療科技初創公司「TikCare」,運用人工智能去革新醫療服務,藉此緩解醫護人手短缺的問題。她強調,並非想以科技取代人類,「臨床問症和診斷是醫療程序中的重要部份,當中涉及醫生與病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這種human touch是AI無法賦予的。」這位年輕女社創家笑意盈盈地說。

Text: Monica Lau
Photo: Raymond Chan
Special thanks to Dream Impact 夢創成真 for the wonderful location

關注老齡化問題

身形嬌小的賴堃瑜原來小時候已滿懷大志,十多歲時就已立志長大後要成為一位創業家。由於Cathryn自小由祖母照顧,祖孫二人感情深厚,因此她份外關注老齡化問題。擁有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及法律雙學位的Cathryn,畢業後加入銀行業,曾任職摩根大通及滙豐銀行。她於2023年創辦「TikCare」,初期發展過多個不同的安老項目,漸漸發現醫療在安老生活中佔了一個很重要的部份,於是在去年年中開始發展有關醫療的項目。「我曾跟不少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討論過,發現他們在工作上面對的最大難題就是人手不足。其實,醫護人員短缺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而由於香港正步入超高齡化社會,就令這個問題變得更顯而易見。」眾所周知,病人到香港公營醫院求診或覆診,輪候時間極長,而不少醫生對於每天流水作業般的工作模式亦感到不是味兒。

alt not available

Cathryn於2023年創辦「TikCare」,初期發展過多個不同的安老項目,漸漸發現醫療在安老生活中佔了一個很重要的部份,於是在去年年中開始發展有關醫療的項目。

讓醫生「診症免打字」

適逢Generative AI(生成式人工智能)冒起,無論對科技界,甚至整個人類社會來說,都是一項革命性創舉。Cathryn希望利用這種尖端科技去解決醫護人手不足問題,於是與團隊研發了「Clinical Scribe Assistant」應用程式,代替人手去處理繁重的文書工作。「簡單而言,它飾演一個醫療書寫員的角色,讓醫生可以『診症免打字』。在診症過程中,AI會旁聽醫生與病人的對話,但不會錄音,並立即做出一份符合醫療常用格式的文字報告,讓醫生可即時作出修改,藉此節省醫生處理文書工作的時間,讓他們可以專心診症,以及騰出更多時間去照料病人,從而縮短其他病人的輪候時間。」

alt not available

為了解決醫護人手不足問題,Cathryn與團隊研發了「Clinical Scribe Assistant」應用程式,代替人手去處理繁重的文書工作。

此外,TikCare現時正與一些醫院研究如何利用AI代替人手去處理medical coding(醫療編碼)工作,這不但有助節省人力成本,更可讓病人對醫療費用作出適當估算。Cathryn亦透露,TikCare即將推出另一個新產品——智能醫護助手,AI會為長者提供問診服務,並透過長者的病徵去初步評估他們的病情,從而協助分流,例如轉介予醫護人員。「我們將會與NGO合作,讓基層長者試用有關服務。」

alt not available

TikCare即將推出「智能醫護助手」,AI會為長者提供問診服務,並透過長者的病徵去初步評估他們的病情,從而協助分流。

創辦「TikCare」前,Cathryn曾於銀行業工作10年,主要客戶為本地上市地產集團,更曾獲晉升至區域主管,期間參與過不少大型項目,「營運一盤生意,其實就像管理一個複雜的大型項目,因此,從前在銀行業所累積的工作經驗,對我現時營運社會創新項目大有幫助。另一方面,由於醫療行業涉及大量病人私隱,再加上TikCare的產品運用到人工智能科技,因此,我們必須充份了解香港、美國、歐盟在保障私隱權、資訊保安方面的法例,而我在大學學習到的專業法律知識就大派用場。」

alt not available

創辦「TikCare」前,Cathryn曾於銀行業工作10年,主要客戶為本地上市地產集團,更曾獲晉升至區域主管,期間參與過不少大型項目,

AI無法取代人類醫生

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少便利,但同時亦引發了一些疑慮,例如:某些職業最終會否被AI所取代呢?Cathryn不諱言,有些醫生確有此顧慮,「我向醫護人員介紹TikCare的產品時,他們最關注的當然是病人私隱、資訊保安等問題。我亦有談及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經已成功通過美國執業醫生資格考試,有些研究甚至顯示,AI的斷症準確度比人類醫生更高,有部份醫生對於自己的專業技能是否會被AI取代而感到困惑。」這位女社創家強調,成立TikCare並非想以科技取代人類,而是希望利用人工智能去緩解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從而改變病人的生命。「臨床問症和診斷是醫療程序中的重要部份,當中涉及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交流,這種human touch是AI無法賦予的,因此,人類醫生是不可或缺的。」

alt not available

Cathryn(左一)去年11月參加「社企民間高峰會 2024」,為其中一場以「智齡創新:匯聚跨界力量 點銀成金」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擔任主持。

alt not available

去年11月23日,「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與「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於香港交易所金融大會堂合辦「SES交流共創影響力 2024」,Cathryn(右二)亦有應邀出席,並為其中一場研討會擔任分享嘉賓。

熱血與冷靜 缺一不可

回望過去兩年的社創旅途,Cathryn笑言挑戰天天都多,而當中最大的挑戰莫過於尋找「Product-market fit」(產品市場契合度),即是產品完全符合市場需求,讓目標顧客感到滿意,並願意購買和使用該產品。「另一方面,招聘及管理人材亦是一大難題,由於香港一直以金融業、地產業為主,而科技業則是近年才興起的行業,因此,要尋找合適的創科人材絕不容易。」她告訴筆者,要在創業路上取得成功,熱血與冷靜,缺一不可。「你必須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這樣才能克服種種困難及挑戰;但同時亦要冷靜思考,從而理性地作出各種決定。」雖然社創之路並不平坦,但Cathryn認為,能夠利用人性化的創新科技帶來社會效益,讓她感到自己的工作非常有意義。筆者亦盼望未來會有更多社會創業家出現,運用嶄新的方式去解決種種社會問題,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alt not available

Cathryn與在社企界貢獻良多的「黃金時代基金會」創辦人及主席、「香港社企民間高峰會」籌備委員會聯席主席容蔡美碧女士(右)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