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茉JESSICA》成功女性2022.劉紀美教授|用科學改變世界
大部分人對大學教授的印象,總離不開嚴肅、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等形容詞;但眼前穿著一身黑色行政套裝的劉紀美教授卻有點不一樣。這位屢獲殊榮的學者於2000 年從美國回流,加入香港科技大學,並於翌年創立了光電科技中心,專注於三五族及寬能隙半導體物料和裝置的研發工作,利用科學知識去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劉紀美除了是大學教授外,也是一位工程師,與她短短一個多小時的訪談中,除了充滿了科研的專有名詞外,也不乏歡笑聲。
Text: Monica Lau Photo: Ricky Lo Assisted by: Kelvin Sim, Alston Chan Hair & makeup: Karen Yiu, Gloomy Kwok, Shelia Ko, Abbie Cheung, Tina Lee@makeupbees Glasses: Big Horn
劉紀美現為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功能樞紐微電子學域講座教授,她的「威水史」實在不勝枚舉。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劉紀美教授,於培正中學畢業後,同時獲中文大學新聞系及生物系取錄。「我對跑新聞的興趣不大,又抗拒背誦冗長的生物名詞,於是決定遠赴美國升學,期間曾修讀化學、建築等學科,最後轉投物理系。」劉教授先後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取得物理學士和碩士學位,接著再赴美國得薩斯州休斯敦的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深詣,取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她笑言:「我當初選讀電子工程學是因為工業界的職位空缺比較多,找工作相對較容易。物理學與電子工程學這兩門學科之間其實有莫大關聯,前者透過科學研究去探索自然,而後者則運用物理及科學知識去『無中生有』,創造新事物。」
利用科學知識去「無中生有」
工業界一直以男性居多,女性工程師在業界中比較稀少,劉教授不諱言,針對女性的性別歧視比比皆是。「女性往往要比男性多花一倍的努力,才能獲得同等的成就,可謂事倍功半!」她語帶慨嘆地說。在工業界打拼了2 年後,劉教授決定執起教鞭,加入美國麻省大學安默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電機與計算機工程學系,展開長達18 年的教研工作。
到了1998 年,劉教授以訪問教授的身份來到香港科技大學任教半年。2 年後,她選擇回港發展,成為科大教學團隊的一員。「科大的校園環境優美,實驗室的設施亦非常先進,讓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再加上當時我7 歲的女兒開始成長,我希望她多接觸中國文化,於是決定舉家回流香港。」她半開玩笑地告訴筆者:「在香港,我可以騁請外傭幫忙打理家頭細務,讓我每天辛勤工作回家後,可以好好休息一下,毋須為家務費神,這也是吸引我回流的原因之一。」在「國際知名學者」的光環背後,劉紀美其實非常「貼地」。
科研成果改善人類生活
2000 年夏季,劉教授正式加入香港科技大學,並於翌年成立了光電科技中心,致力研究複合半導體材料、光電學與高頻器件的應用,這些都是無線與光學通訊系統的必要組成部分,對新穎顯示屏幕和發光體技術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在劉教授的科研生涯中,不少研究成果都為人類帶來重大影響,例如她重點研究的發光二極體(LED)照明系統。劉教授及其研究小組不斷尋求突破,致力降低生產成本,讓這種環保照明方式得以普及化。「複合半導體是改善電子器件功能的關鍵,我很高興看見我的研究成果能夠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這些發現能為人類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屢獲殊榮 蜚聲國際
出色的學術及科研成就,讓劉教授蜚聲國際,先後獲得多項國際大獎,當中包括美國光學學會(OSA)頒發的2020 年度Nick Holonyak, Jr. Award,以表揚她在未來集成激光器硅基化合物半導體的異質成核及推進發光二極管微顯示器領域方面的傑出貢獻。此外,她亦曾獲國際工程技術學會(IET)授予J. J. Thomson Medal for Electronics,成為此獎自1976 年成立以來首位女得獎者。這個獎項大有來頭,它以1906 年諾貝爾物理學得獎者Sir Joseph John Thomson 命名,旨在表彰在電子工程範疇上具卓越成就的傑出學者。劉教授更曾先後獲頒IEEE Photonics Society Aron Kressel 獎(2017 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女科學家與工程師獎(1991 年),以及香港裘槎基金會的資深科研獎(2008 年),成就非凡。
「在眾多獎項中,以Nick Holonyak, Jr. Award 對我的意義最重大,因為這個獎項以『LED 之父』Nick Holonyak, Jr. 命名,再加上歷屆得獎者都是在行內『響噹噹』的人物,能夠與他們齊名,實在讓我感到萬分榮幸!」劉教授謙虛地說著。她亦曾獲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選為院士,這個國際知名的非牟利專業技術人員組織在全球150 個國家擁有超過35 萬會員,在計算機工程、生物醫療科技、電訊、電力、航空和電子消費品等方面,都是領導性的權威。IEEE 歷史悠久,其前身早於1884 年已經成立,一直致力推動電力科技及其相關科學的理論與應用研究。院士資格是IEEE 的最高榮譽之一,評審過程十分嚴格,每年只有少於千分之一會員獲得這個最高會員資格。此外,劉教授更獲得美國光學學會、香港工程科學院(HKAES)頒發院士榮銜,成績斐然。
「I do what I like and I like what I do! 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熱愛自己的工作,就自然能夠全心全意地去做,不會有沉悶、辛苦之感。」
以「因材施教」為教學理念
努力進行科學研究之餘,劉教授亦同時兼顧教學工作,春風化雨40 載,她一直以「萬世師表」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為教學理念。她認為,每個學生的性格、資質、學習態度都不一樣,因此,應該按照每人的個性和能力去制定適當的教學方法,「我跟研究生的關係就如師傅與徒弟,與他們一起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看著他們日漸成材,就好像父母把子女養育成人一般,有些『徒弟』甚至尚未畢業就已獲得企業的賞識及招攬,為我帶來難以言喻的滿足感。」劉教授悠悠地說著,臉上流露出欣喜的神情。
「唔使急 最緊要快」
劉教授的成就不但傲視同儕,更為華人及女性爭光不少,談到成功之道,她一臉從容地說:「I do what I like and I like what I do! 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熱愛自己的工作,就自然能夠全心全意地去做,不會有沉悶、辛苦之感。」喜愛閱讀武俠小說的她更笑言:「行走江湖時,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及挑戰,我都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態度去面對。」劉教授能夠在以男性為主的工業界中脫穎而出,除了個人努力之外,看來其樂觀開朗的個性也居功不少。
這位充滿幽默感的學者更喜孜孜地告訴我,其實驗室的座右銘竟然是一句地道俚語―「唔使急,最緊要快」,「我們做科學研究時,絕對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容易出錯;但也不能夠『嘆慢板』,因為其他人可能也在進行同類型的研究,我們『慢吞吞』的話,就會被人家捷足先登。」談到工業界多年來男多女少的局面,劉教授寄語女性不要自我設限:「大家要摒除心理障礙,其實做
工程師毋須天份,最重要是擁有認真積極的態度。」筆者深信,認真積極的態度,除了是劉教授的成功秘訣外,亦是我們在職場、商場上不斷進步的不二法門。
【簡介】
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功能樞紐微電子學域講座教授。劉教授多年來獲獎無數,當中包括美國光學學會(OSA)頒發的2020 年度Nick Holonyak, Jr. Award、國際工程技術學會(IET)J. J. Thomson Medal for Electronics,亦曾先後獲頒IEEE Photonics Society Aron Kressel Award(2017 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女科學家與工程師獎(1991 年)、香港裘槎基金會的資深科研獎(2008 年),以及獲得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美國光學學會、香港工程科學院(HKAES)頒發院士榮銜,成就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