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 not available
People·Most Successful Women05.01.2023

傳承藝術家精神|高靜芝 Sophia Kao

畢生積極推動婦女事務的高靜芝(Sophia Kao),其實打從年青時候經已醉心音樂,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Beatles熱血「粉絲」,這位前Beatles香港歌迷會主席亦因為對搖滾樂的熱愛,自組本地第一支業餘女子樂隊The Mods。步入政壇後,Sophia曾擔任多項政府公職,為政府出謀獻策,同時積極培養及選拔優秀人才,政績彪炳。現正享受退休生活的Sophia,仍不忘為她所鍾愛的藝術作出貢獻,並與我們分享她在過去20年間,見證著香港文化藝術發展的點滴,也道出了推動本地藝壇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Text: Benni Ho  Photo: Raymond Chan  Special Thanks: 香港演藝學院

J: 作為香港演藝學院友誼社委員會聯席主席,過去近20年為演藝學院籌款,可以分享一些經歷嗎?

S: 最想分享的是我們每年的旗艦活動Academy Ball(演藝學院籌款舞宴),因為友誼社每年都要為演藝學院籌款,Academy Ball是最重要的籌款活動,但因為疫情,今年的規模及籌得的款項都不及往年。APA Academy Ball的傳統,就是要給觀眾Wow effect!今年的主題是舞蹈,其中一幕是包陪慶女士的演出,相信也震撼到妳吧!

J: 絕對是非常震撼!想不到她這個年紀仍然可以有這麼精彩的演出,她的每一個動作和眼神都難以用文字形容!其實妳多年來都有支持和見證香港藝術的發展,妳認為在香港從事藝術工作,有甚麼困難之處?

S: 香港現在有很多小藝團,人材是有非常之多,各方面的人都有,我亦因此而感到驕傲,現在很多演藝界的大師級人物,都是APA的畢業生。問題是香港能夠吸納APA畢業生的地方太少,所以很多人材會流失,亦有很多人仍在苦苦經營。今年APA籌款舞宴上其中一個環節是十多位戲劇系的畢業生表演,每人都做了一段戲,做得很好,令我很感動,完全不覺得是由學生做出來的。現場的觀眾當中有多位本地大劇團的掌舵人,包括香港話劇團、中央劇團、演戲家族的總監,我問他們會否聘用這班質素這麼優秀的畢業生,他們異口同聲說:「Sorry…我們沒有位。最多是有合適的角色時再找他們。」這反映到香港表演藝術界的生態問題,政府制度下有「九大團」,包括我們熟悉的香港話劇團、香港管弦樂團、香港中樂團等等,他們每年都獲得政府資助,有能力去做一些規模較大的節目及聘用駐團的藝術家,這是所有APA畢業生都想做的,因為有固定收入及演出機會,可以繼續成長。但「九大團」駐團藝術家的位很有限,這些充滿熱誠的畢業生唯一出路是幾個學生自組劇團,申請政府「一年團」或「三年團」資助。「一年團」的資助是非常少的,每年約數十萬元,扣除場租、製作費,每人每月可能只有數千元收入,他們又如何維生呢?但他們如果不走這條路,就只能望天打卦。

J: 對於這樣的現況,妳對本地藝術發展和前景有何看法?

S: 這些小劇團的作品本身因資源所限而難以營運,二來找不到好的演出場地,文化中心不會批場地給名不經傳的劇團,換來的可能是屯門、沙頭角的偏遠場地;三來批給他們的演期大多是「豬頭骨」,他們也沒錢做宣傳。一套劇無論放了幾多心機去做,下場就是無人知、沒人睇,開幕只有小貓三數隻,然後做多兩場便要「冚檔」⋯⋯試問這樣又如何能夠發展?

之前香港政府的政策是「起步」,「一年團」或「三年團」的資助旨在鼓勵小劇團的成立,令更多藝術人才有發展空間,這是很好的起步,這個階段我認為已經完結。現在要做的是,如何從這數以百計的小劇團中,挑選出最優秀的,協助他們壯大及持續發展,但可惜「三年團」與「九大團」之間的夾縫實在太大。「一年團」每年都要續辦申請一次,又要做很多報告「交數」,身為藝術家的他們卻要花時間做文書工作,其實好辛苦。到「一年團」升格至「三年團」就會好些,至少毋須每年申請,但我有位做京昆的朋友,演了數十年都仍然是「三年團」⋯⋯當時我們是很大力向政府推動「一年團」、「三年團」與「九大團」之間加入一個層級。

總括而言,整個制度仍有很多地方可以思考,重點是培養及壯大更多優質的劇團,才能出產更多優秀的劇目、打造成香港品牌,近期以《大狀王》我認為最具潛力成為香港的戲寶,更理想的是將這些優質、打著香港品牌的劇目於同一場地作長期演出,而西九文化區就是一個好地方,進而將本地文化藝術產業化。

J: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將香港打造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早前發表的《施政報告》中,特首亦有就文化、藝術及體育方面提出多項措施和政策。對此妳甚麼看法?

S: 對於國家這項政策,特首和香港政府都是積極回應的,《施政報告》中列出12點相關的政策,當中亦有幾個值得分享的亮點,方向也是正確的。首先就是要增加資源去扶植具潛質的年青藝團及藝術家;第二就是將表演場地的座位數目增加約5成,這方面其實是一直都在改善中。另外就是鼓勵私人發展商在其項目中加入文藝設施,而這方面我都有在幕後推動,因為曾經有一位文化藝術界的人士與我分享,假如每一個商場裡面都設有黑盒劇場,可上映一些小型的劇目,讓普羅大眾在商場購物、用饍的同時,可以近距離接觸藝術;將「睇劇」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對於傳承藝術的氛圍和欣賞藝術的力量都會大很多,亦可將藝術滲透到不同的觀眾層,尤其對比較小眾的戲劇及表演藝術更為重要。

J: 我在倫敦讀大學的時候,基本上每行幾步就會找到一個劇場,雖然持學生票會坐得比較後,但感受和體現藝術氣氛才是最重要,但香港卻沒有這些機會⋯⋯

S: 香港的情況比較特殊,我們不是沒有觀眾,紅館幾乎每晚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去聽演唱會,但他們並不是全部都只聽pop music;但話劇、音樂劇、歌劇等又會覺得太「藝術」,跟他們沒有關係。我認為只是他們先入為主,只要給予他們一些原動力,例如上述比較貼近生活的黑盒劇場。再者,近年有一個很好的現象,就是劇場界開始邀請明星加入,以他們的號召力去刺激大眾觀劇的意欲,如果門票銷售理想,就可以加場演出。而近期最佳的例子莫過於《最後禮物》,黃子華的加入令很多平時不看劇的人入場,最後更是一票難求!另外就是成立「文化藝術盛事基金」,吸引更多大型文藝活動在香港舉行,這也是值得鼓掌的。而我希望這個基金不只是聚焦於大型音樂會,或是近期如雨後春筍的視覺藝術,被認為小眾的表演藝術也可以從中受惠。

J: 對於推廣本地藝術文化發展,可否分享一些心得或建議?

S: 香港現在的情況是,視覺藝術我們有M+、故宮博物院,但表演藝術就不成氣候。舉例我們去倫敦一定要去Victoria Palace看《Hamilton》,但香港呢?所以香港要打造自己的品牌,用我們最好的製作,重新包裝及推廣給全世界,讓來港旅客知道有些劇目是不容錯過的,久而久之為香港的藝術建立市場及聲譽,我們稱之為Culture tourism(文化旅遊),正好呼應了國家「十四五規劃」期望打造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現今的人愈來愈注重文化藝術,遊客也是一樣,所以我們亦要回應他們的需求,要落手去做。舉一例子,當一位遊客來到香港打算去看一齣音樂劇,他卻要從不同的網站搜尋相關的資訊,例如大會堂網站、HK Ticketing等等,非常不方便。其實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將香港所有大大小小的藝術文化活動「一網打盡」,這個平台除提供所有相關資訊,如活動類別、時間、地點等等之外,並設有網上訂票服務,讓遊客來港前已經可能得知甚麼時候有甚麼藝術活動可以參與。

J: 一直覺得,小朋友能夠享受藝術是很重要。我的三個女兒都有學鋼琴及小提琴,那麼妳認為藝術教育對小朋友的成長有何好處?

S: 我的兩個女兒小時候除了學音樂,也有學畫畫、芭蕾舞等,最後最喜歡的還是音樂。我認為音樂訓練對小朋友成長有莫大益處,尤其是腦部和智力發展,以學鋼琴為例,既要記熟每一個音,又要看曲譜,雙手又要配合去彈奏,無論是智力、記憶力、手眼協調等都有很好的訓練效果。再者,是令她們非常有紀律,做事的態度又會很嚴謹。其實現今很多人做事的態度都很「俹簁」,如果有學過音樂的人就一定不會這樣。因為音樂是aim for perfection,不認真去學音樂的人,是沒有可能做得好。其實小朋友如果能夠從小開始接受音樂訓練,即使將來他們不做音樂家,都是非常好的訓練。學音樂除了是很好的訓練,懂音樂、喜歡音樂的人,都是比較開心的。透過音樂,我們可以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寄託,會有種舒暢的感覺;懂得音樂的人,亦會更懂得欣賞其他藝術載體,人生也會變得豐盛和快樂。

J: 妳對兩位女兒有甚麼期望?二女Anna是位多元音樂人,是甚麼驅使妳支持她努力追夢?

S: 我對兩位女兒Diana和Anna的最大期望,就是健康和快樂,從小就鼓勵她們「Follow your dream, follow your heart」。至於一直喜歡音樂的Anna,我也看到她在這方面的天份。她在香港讀書時是接受古典音樂訓練,當她到外國讀書就喜歡聽pop music,因為我也是!她開始接觸非古典音樂,就是在MIT(麻省理工)讀大學的時候,她當時加入了大學一隊最佳的a cappella(無伴奏)樂團,同時在很短時間內便成為樂團的music director,MIT校長也很疼錫她們的,樂團本身男、女成員、各色人種都有,最能夠代表多元文化共融,但凡有重要的嘉賓訪校,都會邀請她們的樂團表演;她們曾拿下麻省及新英倫的州際及地區a cappella大賽冠軍,繼而到紐約參加全國大賽,雖然未能得到全國冠軍,亦獲得其他獎項嘉許。

完成MIT的雙學士學位(其一是音樂)之後,Anna想留在美國修讀UC Berkerly(柏克萊加州大學)一個音樂製作相關的學士學位,我就著她要盡快完成,因為她留在美國太久了。最後她和學校商議,豁免了一些學科、再用兩個暑假的時間去修讀,結果用了兩年時間「極速」完成一個學士課程,她的決心和毅力真的令我很佩服和感動!現在她成為全職音樂人,是經過她的深思熟慮,以及徵詢過多位藝壇前輩的意見,我當然是全力支持。

致力培養及壯大更多優質的劇團,才能出產更多優秀的劇目,打造成香港品牌的「戲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