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festyle17.07.2017
一日遊北角!走遍北角4大標誌地
北角未填海前是香港島最北端的一個海角,亦是香港最早期發展的地區之一。福建人是60年代主要的北角移民人口,所以春秧街一帶有「小福建」之稱,僑冠大廈和新都城大廈內至今仍有不同鄉市的同鄉會。北角很多建築物的歷史悠久,雖然用途可能跟以前不一樣,但背後一段段的老故事卻永遠不變。馬寶道
馬寶道的格局像旺角女人街,排檔主要售賣廉價女裝衣服和飾物。馬寶道沿途大多為唐樓,充滿五、六十年代的氣息。馬寶道排檔後方有很多賣東南亞貨品的店舖,「天然椰子號」開業近50年,早期主打賣新鮮即榨的椰汁椰肉,現在兼賣印尼香料雜貨、自家製咖喱、椰汁馬豆糕等,很受印傭姐姐歡迎。

大家通常只會記得港島有中環碼頭,而北角碼頭就經常被遺忘。北角碼頭於1957年落成,當時港島東區人口不斷增加,很多市民會乘搭由北角往九龍城或觀塘的渡輪。不過隨著海底隧道的建成,市民大多轉投巴士,對渡輪服務的需求逐漸減少,北角碼頭現有航線往返紅磡和九龍城的班次稀疏,平均每30分鐘才有一班。雖然前來坐渡輪的市民較少,但垂釣愛好者卻不乏。

古物諮詢委員會將皇都戲院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它的前身是璇宮戲院,璇宮戲院只經營了五年,於1957年結業,後改建成皇都戲院大廈,鄧麗君都曾在內表演,皇都戲院在1997年再改營為桌球城會所。皇都戲院的建築饒富特色,天台的「飛拱」設計是香港獨有,而外牆「蟬迷董卓」的立面浮雕就出自著名畫家梅雨天的手筆。

在麗宮大廈地下,有一間開業逾50年的小店 - 「英皇拖鞋」。以前的繡花拖鞋都由人手造,當時貨價便宜,吸引很多街坊光顧。現今的拖鞋都由造鞋師傅設計,不過就交由工廠生產。拖鞋的款式很多,繡花是最傳統的款式,除了繡花,還有金魚、熊貓、水果等可愛又創新的設計,童裝、成人尺碼都有,選擇非常多元化。
Photo: Sze Chuen、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