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NGO 到私營長者公寓 黃惠娜:我一生與長者居住環境結下不解緣
由政府首個安老屋苑彩頤居,到首個私營醫療酒店式長者公寓曦蕓居,負責策劃及營運總監均是眼前總是笑意盈盈的黃惠娜 (Cindy)。投身社會已一睹籠屋、棚屋的千瘡百孔,老未有所依。
一生與 senior housing 結下不解緣,毅然由社企走到商業機構,她要做好這份最後的工作。
「如果在香港做到一個里程碑,一個由女性的社工來做,打造一個優質樂齡生活的商業營運模式,證明這個銀髮市場是可以發展。」
由「老友記」到「銀髮族」,廿多年人口老化的結構性問題仍未解決,不如跳出新角度,試試由商營企業開始把老人化問題「分流」,舒緩日益難解的社會壓力。
Text: Joshua Wong Photo: Raymond Chan Venue: 曦蕓居
Cindy 從事社工廿六年,初出茅廬首個服務對象是黃大仙籠屋居民,看著坦蕩蕩的男士只穿內衣大刺刺的走來走去,小康之家出身的她終對基層長者生活長知識了。然後,又一跟進個案:到大澳深石村棚屋探訪獨居婆婆,望著她們在石灘上排大小便,她撫心自問:「我們可以做甚麼呢?」
繼而組織義工隊探訪,意識一個人改變不了世界,集思廣益、集腋成裘才能成就大事。根據調查未來十年香港人口會急劇上升,四人當中有一位就是長者,面對老齡化對社會的影響及改變是刻不容緩。
土地問題能否用「土地」解決?她表示:「一定要分流! 現在有錢沒錢的都是排同一條隊,唯一出路是把富有一群分開,減少輪候時間。由 95 年開始,我已為長者服務作規劃,彩頤居建成 17 年了,仍沒私營企業願意進場幫手分流呢? 我擔心到退休後都看不到願景。」
畢竟,長者護老不是請客吃飯,開門做生意並非開善堂,正氣凜然未必喚醒大眾守望相助,有可持續發展的營利空間,讓更多人投身進場。
某天,曦蕓居 (Ventria Residence) 創辦人李黃倩儂 (李太) 問她可否幫手,她盤算著除了應否離開工作 23 年的機構,還有新職位有多大的否決權力!「守株待兔等改變,不如跳出 comfort zone,由五星級開始做,若成功創立一個運作模式作業界指標,證明銀髮族是有市場的,相信吸引更多企業加入,舒緩長者生活問題。」
基層有基層的需要,有錢也有有錢人的習慣,Cindy 如像走進模仿大觀園的生活,也是件非常用力的事。在規劃開始時已組考察團到不同地方參觀的長者生活規劃,而她也作出一個結論,「澳洲很有社區感、日本貼近渡假感覺,從業員大多年輕人、美國則很參差,值得參考是其 CCRC (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長者不用離開家園,已清晰知道身處哪一個階段……不是所有配套都適合香港,而這群組卻夾雜兩種截然不同時代的成長背景 (殖民地和回歸後),也需作出相應配套。」最後問她在護老界多年,公營私營都分別做過,對業界有甚麼寄語?「我們很分割,香港狀況是每個界別都有各自各專業,但是銀髮市場是需要整合,互相效力才能發揮一己所長,大家怎樣行多一步才令香港百花齊放。然而,大家心中仍是一手包攬整個市場,希望明白每個產業都有其專長,如何求同存異,一起為社會效力,怎樣做這件事情,我希望可以結合到醫社的環境。若然付費的長者居住計劃能在市場生存,能為晚年安老服務做分流,對整個社會生態系統會平衡一點吧!」
黃惠娜 (香港註冊社工)
擁有 24 年管理經驗,負責設計及策劃多項醫社合作先導計劃,包括由香港房屋協會營辦「長者安居樂」屋苑彩頤居;曾負責主理安老服務大樓轉型為認知障礙及中風復康中轉院舍的項目。 2011年,社會企業「好.廚房」在她的領導之下,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了多個就業機會。2013 年,她分別在觀塘、黃大仙和中環協助成立康健中心,為中風康復者提供治療及支援。